最近曼城的右后卫理查兹和俱乐部主帅曼奇尼之间有过一次尖锐的“对峙”,事发在曼城于阿姆斯特丹遭实力一般的阿贾克斯击溃之后,尽管没过多久理查兹就遭遇严重伤势暂时进入伤停名单。理查兹认为那场和阿贾克斯3-1的败局中,主教练临场改成3后卫的变阵不对,而曼奇尼则激烈反击。
事实上曼奇尼在那场比赛中至少三次变阵,这才让队员怨声载道。理查兹抱怨,“这个阵型我们很少练习,也是第二次在变阵三后卫之后丢球。我想球员更喜欢四后卫 的站位,但(三后卫)是主教练想要的。我们习惯四后卫平行站位,球员喜欢4-4-2。”
针对这番评价,曼奇尼回应,“我不认为3,4,5,6或者7个防守球员有什么重要的。如果有人想要借口,那么没问题,但这不是输球的原因……不想听到这些……如果你有精神和水平,你就能角逐冠军杯;如果没有就不能。要踢(和阿贾克斯)这样的比赛,你必须要有精神和水平,我认为输球是我的错,因为我应该为比赛做一些不同的准备”。但他没有解释自我批判的原因。
让人尴尬的事实是,这支耗费阿布扎比王室高达1.75亿英镑的豪华阵容,被阿贾克斯彻底击溃!这简直是足球世界民主的巨大胜利。不过有一个知名的足球评论家站在曼奇尼一边,评论“理查兹承认变阵三后卫让他不知所粗简直让人惊讶”,然后开始点评英格兰球员战术上的巨大缺陷。这怎么说的通呢?
这次辩论回到了一个古老的话题上:一个球队到底应该为他的球员设置战术,或者是相反——把一个战术强加到一个球队上?同时,也提出了“全能性”的话题。一个职业球员,尤其是世界顶尖球员适应性应该有多强?上赛季70年代短暂但是大放异彩的“全攻全守”时代能说明一些问题。
有人可能会说,拜仁慕尼黑一个名叫贝肯鲍尔的年轻后卫发明了这套战术,他未来会成为德国国家队队长,和世界冠军球队的主教练。当他还是少年时代,看国际米兰的比赛时被精力充沛的左后卫法切蒂折服,这个右脚将经常冲到对方禁区内进球。贝肯鲍尔心想自己也可以从清道夫的位置做法切蒂这个左后卫能做的事情,从后卫线上前插参与进攻。
这个战术在拜仁运转很好,但直到1966年世界杯上德国主帅赫尔穆特·舍恩才允许21岁、当时司职右中后卫的贝肯鲍尔采用同一战术角色。
但现在我们通常说的、强调全能性的全攻全守足球诞生并发展于荷兰。超级全能、无处不在、实力卓越的克鲁伊夫激励阿贾克斯和荷兰同时采用这套战术。他的荷兰和贝肯鲍尔的德国会在1974年慕尼黑世界杯决赛中相逢,同时,阿贾克斯和拜仁连续三年问鼎欧冠奖杯。
1972年欧冠决赛,阿贾克斯在鹿特丹轻松击败国际米兰。我记得当时有个著名的法国记者告诉我,尽管全攻全守足球有可能不会持久,但这是足球的新世界。它多让人兴奋啊,边后卫进攻,球员之间迅疾地换位。
但当时就有不同的意见,尤其是人们认为在足球场上任何人可以做任何事。丹尼·布莱切芙劳沃曾是个优秀的右后卫,担任过热刺队长。在1958年瑞典世界杯决赛圈,他曾经告诉我他并不信这一套新的足球哲学(全攻全守),“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他当然有一定的道理。即使是全攻全守足球最巅峰时期,你依然不会预期克鲁伊夫后撤到右后卫的位置,或者贝肯鲍尔前移变成中锋。像皇马欧冠五冠王功臣迪·斯蒂法诺这样,拥有惊人全能性、覆盖全场的球员,绝对是个异数。当然,还有一个块头高大的威尔士人名字叫约翰·查尔斯,此君在少年时代效力中后卫,后来成了高产射手。
全攻全守足球有他辉煌的日子,但是“全能”这个概念,不管是在西德还是荷兰,都不会持久,因为他必须要依赖特定的一些天才球员的组成。
可能像理查兹这样的球员,本应是理想中的全能类型。但如果不是,那么如何用好他就是教练组成员的事情了。球员和战术?当然球员先行。
评论